书法欣赏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浏览(1180)时间:2011-07-09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古今金属铸币,它们的金属材质一般是金、银、铜、铁、铝、镍、铅、锡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属的化学活性”。所以金、铂、银等材质做成的钱币,它们与氧化剂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起铜、铝、铁等材质做成的币要慢得多。

  还要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它指的是,化学活性强的金属能够把含有化学活性比它弱的金属的化合物从离子状态下分离出来。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实验上讲吧。如果你拿一根红色的铜棒,放人硝酸银的溶液中,那么红色的铜棒上几分钟时间就会出现一层银附在铜棒上,就是说,铜把含有银的化合物中的银分离置换出来了。另外,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形成“原电池”,从氧化和还原的角度讲,“原电池原理”与置换反应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金属典型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常识给收藏者们在 收藏保存金属铸币上有什么启示和要求呢?

  第一,为防止缓慢氧化,不宜将原封整盒金属币上的那层保护油或者包装去掉。对于已经打磨、或者消洗以后的金属钱币,最好涂一层薄薄的黄油将表面保护起来。

  第二,存放金属币的环境要干燥防潮.选用干燥剂要讲究,不宜选碱性干燥剂,要选中性干燥剂。如果存放环境受潮或者是酸碱性不平衡,则容易在金属币表面产生“溶液环境”而使金属表面附着的无机盐化合物处于离子状态,更容易腐蚀。

  第三,存放金属币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金属币怕热。因为金属的温度越高,它的化学活动性就越强。实验表明,将一根铜丝放在常温下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与氧化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相差迥异的。

  第四,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不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不一样,比如有的古币爱好者,为了保持币“原有的古代风采’而不愿意打磨和除锈,古币上可能附有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最常见的是铜币上的铜绿。不同材质的金属市与这样的附着一层结晶化合物的币放一起,置换反应和原电池反应就容易形成,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
 

您浏览过的商品